10大数据告知你 10大数据告知你什么意思
2024已过半载,整个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形势依旧不要乐观。
业内人士表示,首先大环境下经济进入调整周期,其次受制于中美贸易战等外部势力的遏制,整个行业目前还处于探底、聚能的阶段,但好在民族在政策、资本等层面的频频出手,让这个冬季看起来不那么冷,不经一番彻骨寒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
高工机器人以十组大数据,来为无论兄弟们揭示2024上半年整个行业的进步情况。
1、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.54万台,同比下滑10.1%
2、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7.85万台,同比下滑10%左右
而在机床方面,上半年机床行业更是愁云惨淡,沈阳机床甚至已经公布破产重组,因此机床上下料应用也大幅减少。
3、自日本进口工业机器人金额同比降低23.71%
500)this.width=500" border=0 alt="" src="http://www.zaoche168.com/resupload/00000000000000000014/133003/1565226578076_1.png" align=center>
数据来源:海关数据,GGII《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库》
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,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大规模爆发时,日对华出口无论是增速还是规模都达到顶峰,之后由于中国国内下游需求放缓和大量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竞争,增速开始慢慢放缓,在2024年下半年增速开始触底,2024年上半年增速虽有所回升,但依然处于负增长水平,短期内缺乏增长的正给驱动力。
4、机器人相关上市企业上半年盈利下滑明显
500)this.width=500" border=0 alt="" src="http://www.zaoche168.com/resupload/00000000000000000014/133003/1565226680127_1.png" align=center>
5、9家机器人相关企业申请科创板,3家过会
6、2024年上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量777项
2000-2024H1全球工业机器人专利申请情况(件)
500)this.width=500" border=0 alt="" src="http://www.zaoche168.com/resupload/00000000000000000014/133003/1565226696905_1.png" align=center>
数据来源:incopat,GGII整理
在全部数据中,专利下降的难题尤为严重,有种“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”。业内人士表示,这其中既有全球经济下行,贸易争端频发下,企业对研发投入的不稳定和谨慎,也有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,行业进步到达了一种瓶颈期,缺乏需求的拉动的驱使,技术研发的进程和投入显得不尽人意。
7、融资案例43起,涉及金额27亿元
喜的是融资中AGV、机器视觉、工业互联网三大板块获融资金额近16亿元,占比近60%。这表明机器人在不断的迈给智能化,而且从设备的自动化开始给信息层面的智能化渗透。而在融资的背后,可以看到的大量高科技人才开始走给创业之路,有利于民族对人才的有效利用。
8、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公开相关新品款36款
这些新款中,以协作机器人最多,有新入局者如溱者智能,也有配天、华数、新松等老牌企业,在整个协作机器人落地不明朗的情况下,却还是拥趸众多。
但实际销量怎样,还要打壹个大大的问号。GGII数据显示,2024年,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.6万台,其中协作机器人销量占比4.04%,同比上升0.95个百分点。
核心零部件方面,谐波减速器已成乱战局面,RV减速器一片寂静;自驱控一体落地应用以来,该领域愈演愈烈,已逐渐成为行业潮流动向。
9、工业机器人价格
2024-2024中国进口工业机器人均价(单位:美元)
500)this.width=500" border=0 alt="" src="http://www.zaoche168.com/resupload/00000000000000000014/133003/1565226710704_1.png" align=center>
数据来源:海关数据,GGII《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库》
总体来看,2024-2024H1,进口工业机器人均价虽有波动,但未显现明显下滑动向,个别月份的波动主要是由于进口的产品结构差异造成的,和国内厂商之间的价格战相比,外资厂商更为强调保持企业利润。同时也侧面反映出,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对于外资厂商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,在高级市场,国内厂商尚难以撬动外资的份额;但在部分中低端市场,国内对于外资已造成一定的冲击。
10、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13项,其中民族政策7项,地方政策6项
在公开了智能制造2025之后,民族政策趋于稳定,多是和智能制造、AI等联系在一起公开,然而这些大政方针,都显示了民族对高级智能制造的重视,对行业影响较大。而落实到地方层面,多是以减税、补贴来吸引创业和企业入驻,其中以环渤海和中部区域最多,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过前几年的摸索和尝试,已经积累了较丰盛的产业经验并取得不错的政策成效,相比之下,环渤海和中部区域依托于既有的工业基础,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更新。
(转载)